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9818

文章分享:


共下來看伙房屋:跨時代的客家記憶

作者 / 陳芝璇、康珮琪、張家綺、曾宣禎、曾詩晴、羅孟馨(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學生)

共下來看伙房屋(kiung ha loi konˇ foˊ fong vug`)

「伙房屋的藝術價值雖然看起來並非出類拔萃,但卻與眾不同,美的元素越是滲透到裡面,我們更要淬鍊出來。」

莊興惠校長的這席話,伴隨我們漫步走訪伙房屋;2019年,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江天健教授參與「新竹智慧城鄉創生—橫山生活美學聚落創生發展」計畫,身為學生的我們,也因為修習「地方歷史與文化」課程,而有機會參與田野調查的工作。透過走進橫山觀察當地的生活樣貌,藉此蒐集橫山鄉史所需的背景資料,用以鋪陳計畫的後續方案。即便我們一行人的任務是紀錄曾踏查的伙房屋調查內容,這些看似生硬的調查工作,卻開啟通往客家人文美學的時光隧道。


圖:
此為范陽堂鄒屋。由此可看出此伙房屋為ㄇ字型的三合院,及內、外埕。(羅孟馨攝影)

在橫山鄉的文史工作調查坊中,莊校長擔任重要的角色,身為文史教育家的他,十八年前因編撰《芎林鄉誌》遍地進行田野調查,偶然發現家鄉老屋獨具匠心的魅力,退休之後便潛心致力於客庄文化、歷史與建築的研究及保存。此後,更藉著對水彩畫的濃厚興趣與才能,揮筆記錄下伙房屋的陳年風采;如今,倘若提起客家伙房屋,莊校長肯定是遠近馳名的專家。透過莊校長的帶領,我們初步認識伙房屋,除了房屋格局、屋頂形式等基本知識,亦瞭解伙房屋內的動線規劃與農業社會的關聯,更體會伙房屋如何反映出客家人節儉樸實、重視教育的族群特質,讓我們第一次窺見伙房屋之美,同時激起我們想進一步了解、深入調查的興趣。

之後兩次的田野調查,我們跟隨莊校長的腳步,走訪橫山村、大肚村、力行村、新興村的伙房屋。「enˋ ni gong恁你講,意為跟你們說…」每當莊校長要介紹一間伙房屋,開頭總是這句話,接著向我們解說房屋的建築年代、保存狀況、規模、結構、材質以及特色。我們將這些內容一一紀錄,用影像、用文字將這些年歲已久的伙房屋保存下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深刻了解到伙房屋對於客家族群不僅僅是安身之所,更承載著文化精神,屋上的建築結構、門聯甚至是彩繪,都能傳達客家族群處世的價值觀。而屋主的口中娓娓道來的,是屬於每個家族的故事,也是台灣移民的共同回憶。


圖:莊興惠校長帶領組員們進行田野調查,莊盡心盡力地為大家講解伙房屋的每個細節。(康珮琪攝影)
 


影片:莊興惠校長以水彩寫生記錄新竹各地的伙房屋。(影片來源:客家電視Hakka TV

跨時代的客家記憶

「伙房屋是客家人的傳統民宅,也是客家歷史文化的代表。伙,是指一群人共耕共食、一同生活;房,是人們的居所住處,也代表著家族系統、人際關係。」伙房是客家人傳統的建築型態,其房屋大多以「三合院」或「四合院」為主,在住房的安排上有長幼尊卑之分,不可隨意改變位置,而且客家人特別重視淵源以及家族的概念,即使已各自成家的兄弟也不願分家,在這樣的情況下家族人愈來愈多漸成為一聚落,之後形成伙房的特殊建築。

「你們知道客家伙房屋,和倫理道德有什麼關係嗎?」

客家的伙房都是以祖堂為中心,祖堂裡供奉的是祖宗牌位,神龕下方祭拜土地龍神,也就是俗稱的地基主;祖堂基本上左右兩側有對聯,左側記載祖先的功績,右側則是記載家族的遷徙歷史,門前有堂號對聯。祖堂前方有天井或寬廣的禾埕,左右兩側按照輩分高低往外延伸,整體架構就如同ㄇ字型的形態,看似簡單的建築,有風水概念卻也有著深遠的達我自然觀。


圖:此為蓮花寺正廳。正廳祭拜阿公婆(祖先),凸顯先民敬祖的精神。(羅孟馨攝影)

新竹縣橫山鄉的開發,可溯及清代乾隆至光緒年間,先民陸續入山開墾;在閩、客、平埔族人的合作下,於設隘防番、水患不斷的情形下逐漸地將橫山地區開墾完成。當地主要居民為聚族而居的客家人,隨著族人的開枝散葉,而建起一座座的伙房屋。但禁不起時間的摧殘,如今保存良好的伙房屋為數不多,甚至有些已改建,這些珍貴的伙房屋為先人所留給後代子孫的記憶及寶藏,針對此情況我們必須採取行動,讓這些伙房屋所保有的文化能被世人所謹記而永傳後世。

在田調的過程中,最有趣的莫過於和屋主間的互動。在傳統的客家建築裡聽著屋主說明小時候到現在所發生的大小事,一字一句都聽得出來這些住在伙房屋裡的回憶,是多麼印象深刻且富有溫度。莊興惠校長是帶領我們進入這客家之美的關鍵人物,一路上介紹有關伙房屋的基本架構,滔滔不絕的說著:「你們看!這個就是單落正身五開間!」「還有這個台基,不同的材質就會有不一樣的砌磚的方法……」,這一句一句的說明都看出莊校長的熱情以及深愛這客家獨特建築的心情。我們才明白,原來,伙房屋的不同構造背後都有它獨到的學問,包含格局、材質、門外的門聯等等,都述說著專屬於這個家族的故事,獨一無二地被這棟載體守護著。

圖:三省堂曾屋,由正身、落鵝、稍間組成單落正身五開間。(羅孟馨攝影)

圖:曾屋大門對聯。「加冠、進祿」象徵著客家人對後生(客語的晚輩)努力向學的期待。(羅孟馨攝影)

承載在地文史與客家精神的建築

拜訪曾屋時,曾大哥興奮地說:「來,給你看呀,這個木櫃的門板有寫『曾公兄弟三人乾隆年間乘船來臺灣,居住在九讚頭興家創業……』,這個是很珍貴的記錄喔!」圍觀的眾人也不禁一同讚嘆。看著眼前那一道道墨水筆跡,清晰地彷彿昨日發生的事就在此刻我們的身邊。

然而在感動之餘,我們能如何去呈現以伙房屋的歷史重要性,以及其不可抹滅的價值呢?莊興惠校長的一番話提點了我們大致的方向:「我覺得這些伙房屋的故事十分有趣,在這之中有橫山村的發展脈絡,你們可以試試看。」感受深刻的我們一行人便將先前記錄下來的田調日誌,轉化為完整的資料,最後完成屬於橫山鄉伙房屋的報告書。在整理書面資料的同時,一方面能夠幫助組內成員們重新歸納所得,另一方面建構橫山鄉伙房屋的歷史和使用狀況,期待以清楚明瞭的方式供民眾參考(統一格式、附註圖文等),作為提供未來編纂橫山鄉史的參考資料。


圖:曾屋木櫃的門板上記載著曾家祖先來台的時間,並期許子孫莫忘本。

伙房屋蘊涵著客家文化中與眾不同的迷人之處,如今儼然成為客家民族珍貴的精神載體;我們在文化保存的腳步中,步步探尋著伙房屋的奧妙美麗,卻也發現令人惋惜的現況:多數的人們對於伙房屋,似乎是既陌生又疏遠的……

參與橫山鄉文史調查工作坊的過程中,隨著對此特別且稀有文化資產的認識日增,我們也逐漸萌生對未來的種種展望。身處在伙房屋中,濃厚的客家風情,成為營造文化背景的不二之選;若能透過再利用,成為可租借之場域,便可作為社區居民活動、相關組織舉辦文藝展覽或分享講座的空間,亦或是客家文化教育的教室,將會產生相輔相成之效果。讓大眾認識、瞭解,使得客家文化與伙房屋建築更加深刻地烙印在記憶當中,進而發展保護行動,讓伙房屋擁有機會永續留存。

另外,伙房屋的建築結構,若能多方應用在現代綠建築當中,想必也能讓伙房屋的價值更貼近現代社會的需求,發展出對於客家伙房屋與客家文化的重視與尊崇,鼓勵多元文化在社會中的共榮、共存。

有感於對伙房屋及客家精神之美的熱愛,我們希望完成的不僅限於制式的報告與記錄,而是找到相較之下大眾接受度可能較高的途徑。最後經過和江天健老師和組內伙伴不斷地討論,發現繪製「手工書」是個好辦法,呈現的內容既有趣又容易理解,還搭配客家山歌的歌詞,文字間流露出悠揚的曲調,不禁讓人一邊閱讀,一邊跟著吟唱「四四方方个大夥房,大人細子个天堂……」期許未來能夠透過這些努力,使伙房屋在這片豐富文化的土地之上,屹立不搖。


圖:組員共同製作的手工書成品。利用淺顯易懂的小書,讓大家更容易了解伙房屋。(康珮琪攝影)


圖:組員們以手工繪製的圖片介紹伙房屋的台基構造。材質分水泥、條石、卵石砌成。(作者繪製)

一間間伙房屋,曾經點綴在一片片黃綠交錯的稻田之間,那是先民胼手胝足、辛勤打拚的成果。經歷歲月的軌跡,如今,混雜著傳統與現代的建材,連接著過去與現在,或許已殘破不堪,或許已失去原有的風貌,然而,伙房屋背後隱含的精神,不應隨之淡去。「共下來看伙房屋」,讓我們一同走入伙房屋、走入移民的歷史、走入客家精神,一窺客家文化之美。


【延伸閱讀】

退休校長的「伙房屋之戀」 莊興惠畫展開幕暨新書發表會


圖:組員們在九讚頭車站發表田調成果,並與莊校長合照。(曾詩晴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