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138

文章分享:


從設計人類學出發的設計思考課程:鹽埕兒童遊具創新的實踐與反思

作者 / 宋世祥(國立中山大學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主任暨專任副教授、前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共同主持人)

一、場域與需求

走進高雄鹽埕,很快會感受到這是一個歷史悠久卻充滿活力的老社區。街道巷弄裡仍保留著傳統的小吃攤,也有許多重新設計的店家召喚著年輕的遊客。然而,若把目光轉向孩子的遊戲空間,則會發現公園數量不足,遊具老舊、單一,往往難以滿足在地兒童多元的遊玩需求;家長憂心安全,孩子缺乏探索的機會,整個社區也缺少促進交流的公共場域。這樣的問題,看似是都市規劃的缺口,卻實際關係到童年的質感與社區的活力。於是,在課堂上帶領學生思考「如何為孩子設計創意遊具」,成為筆者投入大學的社會責任實際計畫(USR)與規劃「設計思考」課程時的重要切入點。


圖1:筆者參考業界設計公司後,將上課地點改為沒有傳統課桌椅的USR計畫社會創新基地,擺放便利貼、彩色筆等工具,將課堂轉為激發創意的空間。

二、設計思考的侷限

在近年的社會創新領域裡,「設計思考」幾乎成為標準的解題方法。從同理心、定義問題、發想、原型、測試,一套清楚的步驟能幫助學生快速進入狀況,也容易在短期工作坊中看到產出。許多大學的USR課程,也因此把設計思考作為培養學生行動力的核心方法論。

然而,當筆者藉著中山大學《城市是座共事館》計畫帶著學生進入鹽埕場域後,卻逐漸意識到:僅靠設計思考並不足夠。孩子的遊戲行為往往是片刻之間的變化,家長與鄰里的期待也交織著多重價值觀。若只依循「五步驟」來操作,很容易淪為「快速代入、快速解答」的過程,卻忽略了田野裡的矛盾、限制與文化脈絡。這正是身為設計人類學者的筆者,必須提出的提醒:社會創新的複雜性,需要的不只是設計流程,而是一種能深描人群、反思方法的學習態度。


圖2:進入鹽埕場域、製作遊具的實作經驗,有助於學生建立設計人類學注重的反思習慣。

三、設計人類學的反思與轉化

追溯當前以IDEO與史丹佛大學d.school所發展出來的「設計思考」,其背後均強調了人類學田野調查方法的介入,主張人類學家的觀察、訪談等方法能夠有效收集到關鍵的脈絡訊息,並洞察出使用者的需求。但過去20年之內,人類學已經積極融入設計專業之中,不只強調民族誌田野調查方法的應用,更強調了強調反思的人類學式思維方式如何能有效幫助整體專案的規劃與執行。

從設計人類學的立場出發反思「設計思考」這門課,即可發現當中需要考量的不僅是社區現場的需要,也要考量到學生的學習需求,更也需要考量到整體大學社會責任計畫所想要達成的效益。換言之,筆者作為授課者也需要從同學們在課程之中的遊具創作歷程其實串聯了各方的需求,將其轉換成為實際的學習歷程。

因此,筆者開始嘗試將設計人類學的方法融入課程,讓學生不僅是設計者,更是田野的參與者。這意味著,他們需要進入社區,觀察孩子如何玩耍、如何談判規則,也要聆聽不同世代對遊戲空間的記憶與期待。這些田野觀察與訪談,被寫進田野筆記,成為學生重新定義設計問題的依據。

設計思考強調「同理心」,但設計人類學提醒我們,同理不是一瞬間的代入,而是長時間的陪伴、觀察與反思。這樣的差異,讓學生在規劃遊具時,不再只著眼於「做一個安全的新設施」,而是能提出更貼近兒童需求的想法,例如能自由組合的模組化遊具,或能讓不同年齡孩子共享的共融設計。

同時,筆者要求學生必須親手進行木工製作,實際將企業捐贈的木棧板,透過設計轉化為可供使用的創新遊具。為了提供同學們更大的舞台,也為了向社區推廣創意遊具的理念,筆者舉辦「街頭玩童 ∼ 鹽埕兒童街區遊戲日」作為成果展,讓孩子們一起測試。當小朋友在活動中展現喜悅,學生不僅驗證了設計的成效,也在過程中體會到「田野回饋」的價值:設計不只是提出方案,而是要和使用者、社區一起走過反覆修正的歷程。


圖3:參考包浩斯設計學校對工藝的重視,「設計思考」課程也包含木工實作,邀請專業木工老師引導學生操作機具。

四、結語:設計人類學在社會實踐中的價值

這些年的教學與社會實踐,讓筆者更加確信:

  • 設計人類學補足了設計思考的不足——它讓學生不只是跟著流程走,而是學會批判性地重新定義問題。
  • 設計人類學深化了社會實踐——它提醒我們,USR 不該只是課程成果,而是長期的場域關係與共構歷程。
  • 設計人類學帶來更公平的對話——它讓設計不只是專業者的發聲,而是與孩子、家長、社區共同創造的過程。

對筆者來說,設計思考這門課不只是「教授設計思考」,更是一場「實踐設計人類學」的嘗試。當學生在鹽埕的街頭搭起遊具、與孩子一同遊玩,他們學到的不只是如何設計,更是如何在真實的社會場域裡,與人一起創造可能。


圖4:課程特別安排公園共創工作坊,讓大學生與小朋友互動,幫助大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獲得具體的「對象感」,設計遊具的學生也同時與使用者建立互助關係、進行「參與式設計」。


圖5:於「街頭玩童 ∼ 鹽埕兒童街區遊戲日」展示的遊具成品,是大學生與小朋友合作激盪出的創意展現,小朋友也參與了發想與測試的過程。

本文改寫自:
宋世祥,2024,〈從設計人類學出發的設計思考課程:方法論、跨域教學與大學社會責任實踐〉。《新實踐集刊》(7):5-55、57-58。https://doi.org/10.29634/JNP.202409_(7).0001


【延伸閱讀】
爭議的「共融」公園:社會互動也需要設計
當設計走進地方:九州大學藝術工學研究所池田美奈子老師分享側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