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瀏覽人次: 1619

文章分享:


實踐後的再思考——《新實踐集刊》第七期

作者 / 新作坊

當「大學社會責任」從政策口號化為日常行動,當學術與地方開始互相塑形,如何在知識與實踐之間保持深度與反思?這是《新實踐集刊》自創刊以來持續追問的核心。在第七期,我們收錄了四篇兼具現場經驗與學術討論的文章,它們各自聚焦於設計教育、長照服務、地方實踐評估與文化記憶重建,卻共同指向一個問題:實踐如何轉化為知識,而知識又如何回饋於實踐?

本期的第一篇文章,宋世祥的〈從設計人類學出發的設計思考課程:方法論、跨域教學與大學社會責任實踐〉,並非單純的課程紀錄,而是一場跨越設計教育與人類學反思的實驗。作者以多學期「設計思考」課程為場域,帶領學生走入高雄鹽埕社區,與地方里長、倡議團體及學校合作,共同設計兒童遊具並舉辦「街頭玩童」活動。他將課綱、學生回饋、合作訪談與自我筆記納入研究材料,視課堂與社區互動為一種「行動中的田野」。透過這樣的課程實踐,他批判了設計思考在短期工作坊中常被工具化、簡化的問題,並主張應結合人類學的長期關係與反思性,建構更貼近脈絡與真實需求的教學模式。這不僅是對設計教育的補充,也是對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的一種創新回應。

第二篇文章,梁鎧麟的〈社區長照據點中「使用者參與」模式之實踐: 埔里鎮厚熊咖啡館的行動研究〉,則以埔里的「厚熊咖啡館」為核心,探討長照服務如何從「以服務者為中心」轉向「以使用者為中心」。研究者透過行動研究,設計一系列長者可實際參與的活動方案,觀察到長者角色的顯著轉變:從最初被動接受照顧,到逐漸成為方案的提供者與共同設計者,最終朝向「自我治理」的理想邁進。這篇文章讓我們看到,當地方照顧據點真正打開參與空間,長者能展現的不只是需求,更是行動力與創造力。

第三篇文章〈大學社會實踐與地方公眾感知: 以暨大營造水沙連大學城為例〉,由江大樹、陳文學、張力亞、余孟哲、林詩凱共同完成。研究團隊以電話訪談蒐集量化數據,並與多年實務案例相互比對,提出「大學社會實踐公共感知框架」。這項研究的重要性,在於它不再只是由大學自我敘述「我們做了什麼」,而是回到居民視角,檢視地方如何感受與評價大學的行動。大學的努力能否被居民感知、認同,是需要被嚴肅看待的課題。文章提醒我們,大學要真正落實社會責任,必須讓在地經驗成為衡量自身的基準之一,而不是侷限於自學院出發的視野。

壓軸的第四篇,李瑞源(Paparil Tavali) 、潘正浩(Bauké Dai'i)的〈不好說的那群人:番婆鬼生命史的敘事重建與轉譯應用〉,將焦點放在埔里愛蘭台地的平埔族群——巴宰與噶哈巫族的番婆鬼傳說。作者不僅記錄族群內部對此記憶的延續,也追蹤其在跨族群敘事中形象的變化,更進一步呈現暨大人社團隊與文化部合作製作動畫《巫入其途─ Maxa-daxedaxe》的過程。這不只是文化再現的嘗試,更是一場關於主體性與轉譯的辯證:如何在尊重族群觀點的前提下,讓傳統文化在當代轉化成新的敘事。

雖然本期並未設定明確專題,但四篇文章彼此呼應,構築出「本土行動 × 學術反思」的共同基調。本期文章共同指向一個方向:透過對實踐經驗、參與關係與文化記憶的再思,轉化為能開展新理解的框架與再現方式。

——《新實踐集刊》第七期請見:https://www.hisp.ntu.edu.tw/ebook/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