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創新.行動中

「哇!欸?人生好難」真的讓我人生好難——與遊戲的愛恨糾葛(上)

Vol.90 作者 / 許芳慈(東海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兼任助理)

從個人體驗遊戲「友豪人生」,更進一步發展出多線敘事的實境遊戲「哇!欸?人生好難」。因著修習「遊戲與社會」課程的機會,芳慈與同學以街友為題,設計出打破一般民眾對於街友的單一想像,也希望藉著遊戲的體驗性,讓參與者更能理解不同類型的街友處境,一同思考建立友善城市的可能性。

是展覽,也是社會溝通:「有街友・友街友」策展小記

Vol.90 作者 / 洪琪毓(東海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我實在不知道街友議題可以做怎麼樣的展覽?」雖然無家者與大家共同生活在城市中,一般民眾卻往往無視他們的存在,也難以理解其處境。東海團隊利用工設系同學「街友小屋」的設計主題,策畫街友議題的展覽。期待能藉由展覽的形式直接與一般民眾對話,讓更多人願意嘗試走向友善城市的目標。

不只是過客:從《再社區》展認識駁二駐村計畫的藝術家們

Vol.89 作者 / 宋世祥 (中山大學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中山大學HISP計畫副執行長)

中山大學HISP計畫舊港區團隊《再社區》展覽於四月中正式開幕,整體展區縱貫整個高雄市鹽埕區。《再社區》展不只是今年年初團隊活動「社區策展」工作坊的延續,更展出了舊港區團隊過往兩年於鹽埕區推動在地公民參與的紀錄,當中還包含了對於「駁二藝術特區駐村計畫藝術家」角色的重新思考。

從斷層帶重新出發——大學與社區的防災、減災協力行動(下)

Vol.89 作者 / 林巧湄

成大團隊在2016-2019年期間,以「韌性社區」為目標,因應不同社區與社群需求,從建物檢測、土壤液化、社區營造、心理韌性防災教育等面向著手,連結社區、學界與公部門,一方面將結合社區實務與學術專業的經驗提供施政參考,一方面陪伴社區進行災後重建與心理調適。大學的參與行動,不僅是善盡社會責任,更期待能帶動社區,埋下一顆又一顆的種子,在未來能成為自助、互助的永續力量。

從斷層帶重新出發——大學與社區的防災、減災協力行動(上)

Vol.88 作者 / 林巧湄

2016年美濃大地震發生後,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的「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成員,受科技部委託組成跨校跨領域團隊,協助災後重建的調查與支援工作。從「有形的」與「無形的」兩種災損面向著手,從瞭解建築物與土壤,到關懷心理創傷與恐懼,提供社區與學校更多專業的支持。

一同埕心埕行,生活中的公民參與研習紀實(下)

Vol.88 作者 / 林晏渟(臺灣大學社會系博士後研究員、前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攝影/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

迥於觀光導向的訴求,邀請走讀參與者「移居」到這個「宜居」之地,是為了將焦點拉回到居民自身,化被動為主動,以地方說書人的角色,介紹自己的家園,從中練習敘事的能力,由地方成為主體,共同編織屬於自己的文本。

行動是最佳的良藥——「邂逅油羅溪畔」培力工作坊小記(下)

Vol.88 作者 / 黃靖玫

「跑社區非常勞心勞力,所以我們真的要做自己喜歡,也有意義的工作。」姵君與成大團隊伙伴在老師的力挺下,展開農業議題行動方案,過程中不但看到合作農友與自己的成長增能,也改變了消費者的行為與想法。期待這股理念能繼續影響場域中的行動者,讓實踐工作經過風霜雨露的考驗後,結出滋味豐美、別有風韻的果實。

走進埤仔頭市場,看見他們獨沽一味的孤味人生

Vol.88 作者 / 李明軒、余凱倫、趙芳儀、徐葆權(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左營團隊成員)

在臺灣各行各業中,獨沽一味、堅持過著「孤味人生」者,不在少數。走逛在高雄左營大路旁的埤仔頭市場,我們就遇到了幾間這樣的店家,辛苦而任性的堅持做著自己認為「對」的事。他們都只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小商家,創業至今的故事也都辛苦曲折,但是他們這一輩子,就這麼不忘初心,始終獨沽一味,堅持給顧客最真的產品。

一同埕心埕行,生活中的公民參與研習紀實(上)

Vol.87 作者 / 林晏渟(臺灣大學社會系博士後研究員、前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攝影/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

公務機關若能認識並善用各種公民參與操作方法,不僅能夠了解民眾對於各項政策設施的興革意見,也讓政策推動更加貼近民眾的需求,促進多樣與包容性。2020年11月,高雄市政府公務人力發展中心委託中山大學人社實踐計畫舊港團隊策劃一場公民參與研習課程,引領學員進入實踐場域,認識開放式會議討論方式與流程,並走訪社區,瞭解由地方公民自發性參與的進度與成效。

社區最迷人之處,就是它自己長出來的樣子:專訪《十月銀座街》製作人吳亦昕

Vol.87 作者 / 林俊志(中山大學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案經理)

在我們來之前,在地人都認為銀座街其實已經「無效」(bô-hāu)了,甚至怨嘆人生。但藉由演出自己的人生故事,他們在舞台上是閃閃發亮的,為自己、為銀座街而感到驕傲。我覺得,社區最美最迷人之處,就是它自己長出來的樣子,所以我們面對場域,不管在議題還是在美學上,都避免套用、強加,而是致力於讓原本就在那裏的東西重新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