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地方創生

當大學與地方連結在一起:2024新實踐暨臺日大學聯盟研討會側記

Vol.130 作者 / 新作坊

2024新實踐國際研討會的主題為「Be Together and Together to Be:大學與地方社會的永續共生與災後韌性治理」,一方面是回應當前世界面臨極端氣候、地緣政治重組、戰爭、疫情等巨大挑戰的現況,肩負人才培育和社會智庫重任的大學,更有責任促進地方的福祉,並與地方社會協力,找出地方因應自然、社會環境變化的方法,以及培養災難應變和回復的能力。

災後重生的多元路徑Ⅰ:打造世界第一有趣城鎮的ISHINOMAKI 2.0

Vol.129 作者 / 郭怡棻(「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網站資料庫維運與推廣計畫專任助理)

實際走訪石卷,了解ISHINOMAKI 2.0在災後百端待舉的夾縫裡,以民間力量追求復興而非復原,重視創造而非複製,著眼幸福而非數值增幅後,不得不佩服這群自主打造世界第一有趣城鎮的實踐家,將「Build Back Better」詮釋得淋漓盡致。他們從社區/社群面向切入,不僅做到「更耐災的重建」,還示範了更有趣、可持續的地方再造行動模式。

重新詮釋小國杉魅力,打造地方產業永續價值的FIL(下)

Vol.129 作者 / 梁竹君(暨南國際大學地方創生與跨域治理碩士學位學程學生)

穴井俊輔通過引入外部的創意團隊伙伴,不斷開發新產品,重新賦予原本被認為是夕陽產業的小國杉林業新生命,並連結跨產業的生態鏈,創造一個可行的商業運作系統。這也說明了木材產業不僅是一個獨立的產業,通過合作與創新,將傳統木材產品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再將不同的產業鏈結在一起,形成良性循環,共同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重新詮釋小國杉魅力,打造地方產業永續價值的FIL(上)

Vol.128 作者 / 梁竹君(暨南國際大學地方創生與跨域治理碩士學位學程學生)

「FIL」透過講述產品背後的故事,將地方文化和歷史融入品牌中,讓消費者在使用產品時能夠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強調產品與使用者之間的情感連結,透過設計和材質的選擇,讓消費者在使用產品時能夠感受到來自阿蘇地區的自然與人文關懷,讓「人」與「自然」與「產品」之間形成關係,使得「FIL」的產品不僅僅是商品,更是文化和情感的載體。

機遇與挑戰:2024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大學與地方創生論壇」側記(下)

Vol.128 作者 / 新作坊

「大學與地方創生論壇」邀請臺日聯盟的伙伴學校,分享近年各校在地方連結、地方創生乃至跨校國際鏈結的實務推動經驗,過程中有收穫,有困難,有突破,有具體的方法產出,也有投入實作後對於未來跨國交流和聯盟發展的期待。期待藉由各校代表的分享,為有意從事國際交流的大專院校提供參考性的作法與省思觀點,並且為臺日聯盟的運作指出可繼續前進的方向。

從「理組or文組」到「理組and文組」

Vol.126 作者 / 周宥安、鄭祐豪、楊皓喆、蔡崴宇(基隆高中學生)

為什麼是從or到and?因為就讀數理班的我們,本來就不太容易接觸到文組的相關資訊,由於參與學校跟海洋大學合作的「藍海拾貝計畫」後,才有機會拜訪「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在訪談人社計畫辦公室後,我們才發現在社會中有許多事情是需要理組與文組的合作,並不是單一學科可以解決的,而是需要兩邊或多邊的討論和合作才可能得到好的結果

鑿出地方的「光」:以社群之力打造永續觀光的嬉野茶時(下)

Vol.126 作者 / 郭怡棻(「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網站資料庫維運與推廣計畫專任助理)

不論是旅館的轉型營運,或是「嬉野茶時」的地方品牌經營,都是在面對傳統產業衰退與追求在地永續發展的雙重挑戰下,由參與者自行發起,希望透過跨界合作與協力創新來突破現況。這群人打破產業之別,盤點各自的優勢與劣勢,共同在困境中摸索、創造新的價值。如此共存共榮的地方社群協作模式,正是「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的最佳寫照。

機遇與挑戰:2024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大學與地方創生論壇」側記(上)

Vol.126 作者 / 新作坊

「臺日大學地方連結與社會實踐聯盟」配合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舉行,於暨南國際大學辦理二場「大學與地方創生論壇」。上、下午場分別邀請臺日大學聯盟日方與臺方學校代表,以「臺日大學參與地方創生的機遇與挑戰」為題,分享各校在地方創生人才培育、臺日教學研究交流的實務推動經驗。

當設計走進地方:九州大學藝術工學研究所池田美奈子老師分享側記

Vol.123 作者 / 郭怡棻(「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網站資料庫維運與推廣計畫專任助理)

當設計走進地方,激盪出的火花與攜手合作的成果,絕非僅止於賣店裡外觀設計精美的物產、生活空間中宜人舒適的景觀,更重要的是在地方日常的韻律中,透過設想和計畫來調和人與人、人與土地、人與萬物,進而尋找出和諧共生的永續運作新模式。這或許也才是池田老師任職的九州大學藝術工學研究所,創設未來共生設計課程,鼓勵師生走入地方、進行社會實踐的原因吧。

好鄰居們的狂歡:延續地方生命活力與韌性的音樂祭

Vol.122 作者 / 陳慧艶(「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專任助理)

坂口修一郎很重視「以微小的第一人稱來述說」的方法,從個人開始想像與追求自己所處之地的理想模樣,再擴及鄰近的人,讓具相同價值觀、有共感共識的人們一起打造更大更舒適的生活環境。而每年舉辦的GNJ音樂祭就是創造社群覺得舒適的空間,再把這樣理念和行動向外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