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地方創生

從非日常、異日常,再回歸日常的地方觀光設計:古庄悠泰設計師的高雄體驗

Vol.115 作者 / 余炘倫(「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所謂「地方創生」,其實是經過設計的「新日常生活」實踐,而每一個地方創生案例的背後,也都有一段人與地方之間感人的生命故事。古庄悠泰設計師在工作坊最後的總結時就說,他很能同理三人,特別是蘇郁瑄經理,在地方上所感受到的孤獨與無助感。作為返鄉定居或移居的外來者,嘗試著打破地方既有時空節奏的過程中,必然要面對居民的質疑與不信任,而此間產生的孤獨與無助,是外人所無法體會的。然而,當這些人成功地將地方的風土資源整合進日常生活的實踐,並進一步打造地域品牌特色時,往往就會帶出許多感人的故事。

臺日地方工作者的相遇與久別重逢

Vol.115 作者 / 蘇祐磊(「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專任助理)

為了讓更多臺灣的地方工作者與日本交流彼此的相同與不同,以及臺日兩地結合茶產業的觀光,與陶瓷產業創新的經驗,臺灣海洋大學地方創生北區輔導中心邀請溫泉旅館大村屋的北川健太社長、陶瓷品牌Maruhiro的馬場匡平社長到海大校內分享他們的理念和實務經驗,並到坪林和青年團隊參訪,為臺日兩地日後的合作建立基礎。

相遇水沙連:手工紙、蝴蝶、巧克力及咖啡香開啟的臺日地方實踐對話

Vol.115 作者 / 郭怡棻(「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網站資料庫維運與推廣計畫專任助理)

一整天聚焦於觀光的臺日地方活化經驗交流,層層交疊出觀光之於地方創生的意義,是在地社群透過協作,善加利用地域歷史、文化、自然資源,擦亮地方特色,令其發光,吸引旅客將外部資源帶入,以維繫地域經濟的活絡。而不論是臺灣或日本,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發展脈絡,對方的經驗未必能全盤移植,過程卻能彼此參照,從中引發行動熱情與方法靈感。實務工作交流的重要性,即在於此。

用開店為地方注入元氣:串起移居支持系統的「鯨魚的鬍鬚」

Vol.114 作者 / 郭怡棻(「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網站資料庫維運與推廣計畫專任助理)

「東彼杵人事物公社」的行動核心就是透過營造價值,具體展現在地活化的可能路徑,才能說服大家扯斷心裡那條繩索,一起突破盲點邁向前路。一開始公社的行動偏重於硬體建設,致力將空屋翻修成店鋪,以漸少空屋率;而後逐漸透過實體據點和虛擬網站的經營,挖掘在地甚少為外界所知的人物和故事,不僅對外傳播地方的魅力,也串聯社區內外的人事物,打造移住者的支持軟體系統。

鑿出地方的「光」:以社群之力打造永續觀光的嬉野茶時(上)

Vol.114 作者 / 郭怡棻(「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網站資料庫維運與推廣計畫專任助理)

「我們想的不是以量取勝,而是希望能以質取勝。」在日本,同時擁有溫泉、茶葉、陶瓷產業文化的地方十分稀少,珍視與共享這樣的地方資源是「嬉野茶時」參與者的信念。「我們在舉辦活動前一定會跟大家分享這樣的理念。更重要的是我們這群住在嬉野的人自己發想與行動,把嬉野的美好傳達給外界。」由參與者自己動手動腦投入的原因,是「我們希望能夠重新去思考所在的這個地方的價值,找出這裡才有的特色、專屬這裡的東西,然後持續提高它的魅力,希望能夠孕育出嬉野獨有的故事。」

在小濱的這些人:循環於溫泉小鎮的設計力

Vol.113 作者 / 郭怡棻(「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網站資料庫維運與推廣計畫專任助理)

「一個人做夢,也許只是夢;一群人一起做夢,就是真實。」在小濱的所見所聞反映出有魅力的人與店家就像磁鐵一樣,吸引志同道合的人群聚集,一起發想,共同築夢。不論是返鄉的城谷耕生或是移居而來的奧津夫婦,他們將自己的專業、興趣、關懷與在地風土及課題相互結合,於日常中挖掘被埋沒的自然和社會資源,在生活裡探測地方的實際需求和未來發展願景,再運用自身設計、料理、販售等專業服務,將地方的「魅力」和「議題」向內部居民及外來訪客傳遞,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體驗,甚至一同加入參與。

建造一座「大家都能來玩的公園」是對未來的投資——Maruhiro的工藝創新和公共價值創造

Vol.113 作者 / 郭怡棻(「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網站資料庫維運與推廣計畫專任助理)

作為陶瓷設計與販售的企業,有自己專屬的賣店一點都不稀奇,但最讓我們這些造訪者震驚的是,馬場社長竟然在直營賣店外頭蓋了一座公園「HIROPPA」,為此還揹了大筆貸款!馬場社長表示,波佐見是有點偏遠的地方,不論到麥當勞或租DVD的車程都需要40分鐘,加上前幾年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更覺得能供親子散步玩耍的公園無比重要。尤其產品易歲的陶瓷賣店通常是父母最容易精神緊繃,若設立了公園,親子就可以到園區遊玩,也能順道一起來逛賣店。不但降低親子進入陶瓷店的心理門檻,孩子也有更多接觸陶瓷器皿的機會。

市場小聚:從臺中第二市場實踐談共創的藝術(中)

Vol.112 作者 / 林心乙(前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專任助理)

從「大學團隊全然主導」過渡到「邀請在地行動者共同主導」,東海人社實踐計畫團隊學習更敏銳地接收來自市場人事物的訊息,並調整自身步調,從內容的共創、形式的共創、進一步到遊戲規則的共創,有意識地釋出主導性。將更多能量投注於營造友善環境和支持系統、激發成員的發想,協助討論找到交集,提供「我們大家能夠做得出來」的信心和實踐力。

地方產業疫情求生記:柳川藩主立花邸「御花」和夜明茶屋的突圍之道

Vol.112 作者 / 郭怡棻(「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網站資料庫維運與推廣計畫專任助理)

疫情對於地方觀光事業的衝擊甚大,在收入銳減與疫情不知何時才能結束的雙重不確定性中,柳川市的兩位在地經營者與員工共思自家產品的特色,充實相關知能、設備與技術,提升商品與服務的品質。同時也與地方上其他產業或商家合作,改善地方觀光的資訊傳播管道、打造深度體驗內容,將危機化為轉機,一起撐過疫情的寒冬,在後疫情時代中以更細緻、更貼近不同客層需求的方式,迎接旅客的再度到來。

市場小聚:從臺中第二市場實踐談共創的藝術(上)

Vol.111 作者 / 林心乙(前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專任助理)

「共創」、「共好」是公共參與常聽見的詞彙,然而到底要怎麼共創,才能兼顧共好呢?東海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團隊在與臺中市第二公有市場的在地行動者合作的過程中,結合大學課程規劃各種主題策展,發掘並轉譯市場的知識。然而在嘗試建立彼此合作模式的過程中,團隊內部也針對在地行動者的需求、大學團隊與在地行動者的關係、社群平台的功能與策略展開不同路徑的思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