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創新.行動中

大學 X 社區 環境永續行動:暨大與埔里空污減量運動(下)

Vol.69 作者 / 彭欣華(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專任助理)

空氣污染,不像其他污染一樣顯而易見並且真實有感,要如何讓人們產生自主改變的認知呢?暨大團隊設計出一個又一個的活動,利用感官的經驗,讓民眾了解看不見的霾害,以及PM2.5對生活的影響。考慮社會行動與科技應用,並且結合在地居民社群,設計適合在地的有效方案。

歷史聚落保存與活化之術:日本奈良今井町

Vol.68 作者 / 林子園(暨南國際大學水沙連人社中心專任助理)

今井町的文化保存方式,是公部門從上而下的倡導與說服,到民間自發性的討論與組織,也能發現他們重視的不是「模板式」的保存,而是整體聚落的傳統文化與生活機能,換言之,一連串在臺灣看來像是「活化」在地的方案,實際上對在地人來說,正是復甦與保存文化的手段。從今井町的案例,映照此刻正尋求轉型的中興新村,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舞動翅膀,跟著巴宰活力飛翔

Vol.68 作者 / 李瑞源(Paparil Tavali,暨南國際大學水沙連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2017年暨大人社團隊在愛蘭教會辦的「船山講古」活動,不僅蒐集到了許多巴宰族的傳說故事,也以此為契機,成為開展民族教育的動力來源。或許,當一個文化已經準備好了的時候,只需時機一到,掌握風起一刻,便能鼓動翅膀,讓眾人仰望美麗身影翩翩飛舞。巴宰文化如是,埔里平埔文化亦如是。

大學 X 社區 環境永續行動:暨大與埔里空污減量運動(上)

Vol.68 作者 / 彭欣華(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專任助理)

許多人認為空污的來源就是大型工廠、火力發電廠、境外霾害,必須靠政府有所作為才能改善。其實生活中也有許多污染來源,只要我們改變日常行為,就可以獲得改善。暨南大學以智庫與後援團的角色,參與埔里PM2.5空污減量自救會的行動,共同為小鎮的空污減量努力,也開展出更多元的環境永續方案。

【天然欸尚好】綠色生活x生態城鎮x饒舌音樂 創作工作坊

Vol.67 作者 / 屈瑋傑(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學生)

「環保也可以很嘻哈!」暨南大學師生與埔里民眾以「友善環境」作為主題發想,嘗試在創作歌詞的過程中,反思生活周圍的環境議題,共同打造專屬於埔里,為環境發聲的饒舌歌曲。期待能以不同的方式方式為環境發聲,唱出屬於心中的「埔里夢」,匯集眾人力量,一起為美好願景努力。

臺中第二市場交流會:過去互動的匯集與未來行動的基石

Vol.67 作者 / 張育誠(東海大學社會實踐與都市創生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東海大學人社計畫第二市場團隊在2019年6月中旬舉辦成果交流會。會中回顧了過去一年來團隊成員在臺中市第二公有零售市場深耕,進行田野調查、人物訪問、舉辦展覽等豐富成果。同時也透過面對面的對話與許諾,與二市場的成員正式建立伙伴關係,希望未來透過定期的交流與討論,共同合作推動公共事務。

公民小客廳的全民開講,Action!

Vol.66 作者 / 林晏渟(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圖 / 陳姵㚬(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研究助理)

提到高雄市鹽埕區,一般人大多會聯想到其原有的豐富文化底蘊,以及過往繁華、如今沒落的城市印象。然而,對於在地民眾來說,鹽埕是個什麼樣的地方?認同的文化意象又是什麼?我們希望透過焦點座談的方式,嘗試挖掘社區的共同記憶。邀請居民分享在當地生活、工作和創作的過程、發掘在地文化的經驗,以及對於未來區域意象的想法。諸如:「家」是什麼?在心目中是什麼樣子?其中的情感與連結,又是如何?對於未來,會是何種想像?

五十日奇蹟:「埔里森林逐燈祭」的夥伴協力治理模式(下)

Vol.65 作者 / 梁鎧麟(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專案助理教授)、陳巨凱(南投縣導覽解說協會理事長、順騎自然有限公司負責人)等人

民眾是否能藉著參與活動,形塑出在地的記憶與認同感,是一個活動能否發揮出不僅止於「活動」的關鍵所在。深具在地價值的活動不僅能喚起參與者屬於在地生活的記憶,也能夠進一步誘發參與者往後持續關注在地議題與行動的可能性。除了活動的主題價值外,融入當地元素也是一個活動能否吸引民眾參與的關鍵。

另類參與式討論的想像與操作——開放式會議工作坊紀實

Vol.65 作者 / 宋威穎(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林晏渟(國立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開放空間會議技術(Open Space Technology, OST)是一種開放型態的討論機制。有別於一般會議有既定的流程與操作程序,OST的進行方式更具有彈性,希望能建立一個舒適的開放空間,讓與會者在友善而輕鬆的氛圍下參與討論,會議的討論方式較具機動性,但也可以讓真正有興趣的人集中參與,並且有機會激盪出多元的思考與方案。

埔里生活生態博物館: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

Vol.64 作者 / 李瑞源(Paparil Tavali,暨南國際大學水沙連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從埔里的歷史往前回溯,可發現生態博物館早在20年前就已被倡議,成為某種預言式的存在;20年後的此時此刻,在客觀情勢較為成熟的時機和條件下,打開塵封已久的許願盒,不經意地成為留給下一世代的備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