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創新.行動中

從地方出發:藝術季作為一種方法(下)

Vol.77 作者 / 新作坊

正如同鍾雨恩分享的:「也不知道這樣做下去對不對,擾動它就有機會改變現狀。」舉辦藝術季這樣的慶典活動,之於地方來說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地方的能量在此匯聚及對外展現,更催化出居民重新認識和參與自己日常居所的新契機,而能相偕守護地方,共同開創未來。

遊戲玩起來! ——「中區大作戰」的作戰報告書(中)

Vol.77 作者 / 李晏佐(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中區大作戰」作戰報告書中篇正式進入遊戲的規劃階段。從主題訂立、社群交流到議題的確認及遊戲的周邊配件,鉅細靡遺地說明結合社區與社群的實境遊戲,在規劃與執行過程中所需考量的各種因素,以及透過流程設計,期待參與者所獲得的體驗和後續影響。

遊戲玩起來! ——「中區大作戰」的作戰報告書(上)

Vol.76 作者 / 李晏佐(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大家早安,歡迎來到中區大作戰!我們即將開始今天的遊戲……」一場讓參與者能夠勇於冒險、積極創造、並且玩得快樂的實境遊戲去年(2019)底在臺中舊城展開,遊戲中結合街區地景、在地社群、五感探索、藝術創造,玩家需要運用腦力腳力,共同協力合作,才能完成作戰指令,成功打敗大魔王。這場專屬於中區舊城不一樣的遊戲,究竟如何開始?就讓策畫成員之一,翻開作戰報告書,「戲」說從頭吧。

創生之戰的新手攻略:大學與社區聯盟打怪記

Vol.76 作者 / 林晏渟(中山大學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攝影 / 陳姵㚬(中山大學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

身為初來乍到的地方新手,想要在社區落地生根,跟在地夥伴合作,猶如一場揪團打怪的過程。面對這場情勢詭譎、戰局混沌的「創生之戰」,單槍匹馬是無法完成最終任務的,究竟赤手空拳的新玩家,要如何突破自身與環境的限制,與場域中的各路英雄結成聯盟,逐步培養出各種必殺技能,一路過關斬將,創造出共榮共好的創生國度呢?第一手的戰場攻略為你說分明!

社區營造模式的街友協力:徐敏雄老師的萬華經驗

Vol.76 作者 / 蕭惠中(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洪琪毓(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專任助理)

長期在臺北萬華從事社區營造與街友協力工作的徐敏雄老師,這次受東海大學都市再生行動學院邀請,到臺中中區和關心街友議題的社群交流。會中,徐老師說明他協力街友所採取的方法是「社區營造」,以重建人的價值當作核心,透過新的角色經營、自我生命的敘說、建構生活方向與支持連結等,來協助街友與外界搭起橋樑。換句話說,就是協助街友發展「街友」以外的社會身份,貢獻社區、重建自己的價值,藉此進入到一個支持性的在地社會網絡當中。

一封寫給前鎮草衙的家書——《前鎮草衙我家的事》(下)

Vol.75 作者 / 陳志維(中山大學社會實踐與發展研究中心專案經理)、李至昱(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由草衙的孩子,演出草衙人的故事給草衙人看。」中山人社團隊與在地劇團、興仁國中師生合作的原創戲劇《前鎮草衙我家的事》,以戲劇為載體,讓參與的青少年針對在地議題進行一連串的思索過程,也建構自我價值的認同感。也希望這些影響能夠擴散,進而傳達給更多的民眾,透過戲劇的製作與發酵,凝聚居民對在地的認同感。

我們在九讚頭煮一鍋石頭湯

Vol.75 作者 / 徐陶真(清華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助理)

曾經是全臺貨運量第二大的九讚頭火車站,站體廢棄十餘年之後,是否還有重新運用的可能?清華大學以社區論壇的方式,邀請當地居民共同討論並參與車站的活化工作,也用身體力行的態度,號召社區居民加入打掃行列、成為共同工作的伙伴,一起在九讚頭煮一鍋美味的石頭湯。

從地方出發:藝術季作為一種方法(上)

Vol.75 作者 / 新作坊

溪州黑泥季、苑裡海風季、穀稻秋聲─富里山谷音樂節,這些標舉著地方之名,洋溢泥土芬芳、海風潮味和稻香音揚的藝術季或音樂節,每年在臺灣展開。眾所皆知,辦活動燒錢、燒腦、更燒肝,即使冒著「三燒危機」,為何在幕後籌劃的青年團隊,仍「樂此不疲」或「苦中作樂」,年年筋疲力盡,卻又年年絞盡腦汁、四處呼朋引伴找資源,就是要讓這些慶典活動年年登場。這其中,想必有不為人所知的苦澀回甘魅力吧?

一封寫給前鎮草衙的家書——《前鎮草衙我家的事》(上)

Vol.74 作者 / 陳志維(中山大學社會實踐與發展研究中心專案經理)、李至昱(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由草衙的孩子,演出草衙人的故事給草衙人看。」中山大學人社團隊以駐點田調的成果為素材,與在地劇團、國中師生合作演出,製作出原創戲劇《前鎮草衙我家的事》。在此之前也藉由一系列的訪談、策展等多元的形式,轉譯前草的「勞動價值」,進而透過戲劇的製作與發酵,凝聚居民對在地的認同感。

「民族誌」幕後花絮:「聊天」作為一種研究方法?

Vol.73 作者 / 何浩慈(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聊天」可以成為一種研究方法?2019年七月甫加入人社實踐計畫的臺東大學團隊,於實作工作中深入南迴線上的排灣族部落,分享摸索當地脈絡、與潛在研究參與者建立關係的經驗,也讓我們明白如何在「聊天」的過程當中,由淺而深地建立人際關係,促進彼此之間的瞭解與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