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案例放送局

分享、互助,請來野曝你家的白象—白象野曝企劃

Vol.41 作者 / 阿桂

「這個野餐活動的概念,就是分享、贈送,有人想分享自己的任何事物,那當然好啊!」ELSA說,「這裡是個完全不涉及金錢交易的平台,我希望這裡能讓想分享的人,都能來這裡分享任何你覺得有價值的事,也可以交朋友。」

「光芒萬丈」或「曖曖內含光」?吸引人群的不同思維

Vol.41 作者 / 黃昱珽

捨棄「向外」爭取大量資源來繁榮地方的作法,而採取「向內」探求的方式,不斷反思自身、尋找內部有價值之物,盡力琢磨出它的光芒,自然地吸引到有同樣興趣的知音。整個過程最終呈現的產物,也許不會特別聳動、不會特別令人注目,但是它會很有「味道」,讓人想要再三咀嚼,留下了名為「文化」的底蘊。

震災後萌芽的福利國:專訪龍眼林福利協會廖振益總幹事(下)

Vol.40 作者 / 黃靖玫

「我希望專業社工員可以負責訓練,假使日後社工離開這邊,至少我們原本培訓的人還在,可以繼續運作。所以我從頭到尾堅持的就是要以在地人服務在地人,因為我們瞭解在地人的背景,可以很快產生信任跟接觸,做服務的時候也比較不容易受質疑,所以說以在地服務在地是最實際的方式。」

不只是過客──《Shock 三峽客》地方媒體

Vol.40 作者 / 阿桂

「我們刊物的受眾,是針對整個三鶯地區生活的人們。除了發掘地方故事,讓北大的同學理解三鶯外,也想讓在這裡生活的各個群體互相了解。」這是《Shock三峽客》的目標。因此,刊物作者們有的是來自北大的學生,有的是來自三峽街坊的人們;有人書寫對地方的記憶,有人書寫目前地方上正發生的事情,在三峽的不同區域中流轉,採集報導的素材,也為地方創造共同的回憶。

震災後萌芽的福利國:專訪龍眼林福利協會廖振益總幹事(上)

Vol.39 作者 / 黃靖玫

「當初我們協會成立的時候有一個宗旨,就是替這些中青代跟年輕人照顧好這些老人家跟小孩。讓這些鄉親可以在外安心工作。學術界的老師比較會講,比較好聽斯文,說好好讓他們到外面去打拼回來重建家園,我說的比較土,就是好好到外面賺錢回來繳貸款!」廖振益笑著說,「其實最實際的目標就是這樣,終極關懷就是要協助在地人。」

從日常出走又回歸生活的「岡發芽」(下)

Vol.38 作者 / 郭怡棻

聊到創業最現實的資金問題,塘芽說資金反倒不是大問題,「而是你能不能確定你現在要做什麼事情」。如果有一個人要開店、做背包客棧、又去擺攤,那人家根本不知道要去哪找你,也不清楚你真心想做的事情,怎麼會支持你或投資你?而且「如果一直煩惱錢的話,最初的核心價值會被錢給依稀掉,你就會變形。」塘芽語重心長地說。

藺草、小農、說故事,共同編織在地的記憶──苑裡掀海風

Vol.37 作者 / 阿桂

藉由市集、小旅行導覽,讓小農們練習說自己的農法、說土地的故事。青年們從日常生活、例行農忙中了解他們的農法、溝通彼此的理念,理解大家的困難,傾聽那些關於過去的記憶,花一整年的時間,和小農們一起生活,一起培養共同理念,正如育育和秀芃所說的,「用生活的方式作一些改變」,這就是將社會運動的精神落實在生活中。

從日常出走又回歸生活的「岡發芽」(上)

Vol.37 作者 / 郭怡棻

在女主人引領下,我們打開了紗門步入屋內,這是一間充滿主人個性與生活感的開放式廚房,中間有一張長橢圓形的原木餐桌,四周的櫃子上擺放著料理所需的鍋碗瓢盆和綠色植栽。與火爐相對的牆面上掛著吉他形狀的時鐘,用廢棄木料釘成的架子上立著各種CD、料理食譜與綠色生活書籍,以及一罐罐儲放著像是醬料、醃漬品、乾燥香草的神祕玻璃瓶,似乎打開它們,就能通往深邃美妙的味蕾新世界。

走訪蕃藝書屋

Vol.36 作者 / 阿桂

原住民長久以來在山林存活的生存智慧,有著原住民特有的、對待這個世界的核心價值,這套長期以來和大自然相處的核心價值,林明德相信是可以解決人和自然之間的衝突的。這也是「大武山慢活共合國」的園區裡,處處體現的精神。

社會企業概念專題報導(四):社會企業的耕耘與利基:多扶事業的案例

Vol.36 作者 / 黃昱珽

社會企業要如何與大型企業共存、取得利基?從多扶事業的案例來看,市場競爭並非真正左右社會企業興衰的關鍵因素,「解決社會問題」的初衷遠比競爭更為重要。社會企業必須持續面對、解決社會問題,更需要關注衍生出來的需求,才能夠穩固紮根在市場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