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創新.行動中

找出行動方案運作成敗的關鍵要素:大學實作者的觀點

Vol.125 作者 / 新作坊

每一次人社實踐計畫季會的議題研討,儘管細瑣與細緻並存,更重要的是累積這些從日常細微處萌生的經驗,讓大學團隊和在地一起想方設法,化不可能為可能,進一步開創新的生活方式或制度。即使失敗,也能從中找出原因,轉化成面向未來,再次整裝前進的動力。

高雄城中城大火後(下):在地安老的照護與依存地景

Vol.125 作者 / 黃紫翎(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舊港團隊 博士後研究員)、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舊港團隊

在探索北鹽埕區「高齡友善社區依存地景」的過程中,許多高齡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挑戰或需求逐一浮現。首先,隨著年紀的增長,許多居民發現自己不再適合自行駕駛摩托車等代步工具,加上公共交通設施相對沒有那麼方便,使得他們的活動範圍大多限於自家附近的公寓空間。其次,朋友的逝去讓他們在建立新的人際關係上感到困難,逐漸降低了社交活動的頻率,也增加了心理壓力。

從想法到實現:在大鳥部落打造獨一無二的遊戲世界(下)

Vol.125 作者 / 郭欣茹、王馨彤、李思穎(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學生、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獎助生)

設計實境解謎是一個複雜而有趣的過程,需要設計者充分發揮創意,同時注重細節和整體結構的協調,以打造一場引人入勝的體驗。這不僅僅是一個設計的過程,更是一次對創造力、邏輯思維以及團隊協作的全方位挑戰。我們很開心能參加這次的實作計畫,透過團隊間持續的討論和合作,還有多次走訪部落與不同人互動的經驗中,才發現身為學生的我們有機會為別人付出時,我們在課堂中所學的事物將不僅僅只是紙上談兵,而是能真正發揮所長,回饋給社會或是在地社區。

我與我們:異同並存的部落報拼圖(中)

Vol.125 作者 / 唐淑惠、劉家銘、曾子郡、金雯雯、李瑞源

沒多久我便參與眉溪報導的第一次團體討論,正式認識伙伴成員,裡面的工作人員都非常親切,每一次的討論雖然大家意見都不盡然相同,但是最終都能找到溝通的方式。每一次的採訪總是讓我感到非常緊張,眼前幾乎每天都可以看見的人,聽著他們過去的故事,彷彿自己身歷其境,每一場活動,除了自己參與以外,還要拍照並且記錄過程,對我來說都是一種歷練。

「你們在幹嘛?」實踐之路中的被問與自問——在大鳥部落的拼圖實踐

Vol.124 作者 / 楊濬瑄(臺東大學人文學院南島文化研究博士生、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獎助生)

從布工坊策展、菸草快報,再到正在製作的歌謠本,以及即將提供部落青年試玩的實境解謎遊戲,這些在大鳥部落進行行動方案看起來不太連續,而且合作對象也太多元了。之所以採取這種小方案的方式,是因為我與伙伴們都不確定人社計畫會持續多久,評估地方上的各單位或社群現況後,我們希望每件與之合作的事情都能確保在一定期限內完成,且達到可讓地方自由運用與在創作的狀態。

改變,從嘗試開始

Vol.124 作者 / 吳鎮清(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專任助理)

經由人社計畫的推動,東大團隊在大鳥進行許多的合作與嘗試,不過一年半前初入人社計畫的我,怎麼也想不到有一天會透過遊戲,去展現一個地方的文化獨特性。實作過程中,我不斷思考發展觀光,到底是人社計畫的一廂情願?還是場域真的有需要?我們究竟是為了什麼要去擾動一個地方?直到有天在大鳥跟一個長輩聊我的工作,他說:誰不想要留在自己的家鄉?但是為了養家餬口,部落的孩子還是要到外地工作。他很感謝我們,努力嘗試讓大鳥多一點發展的可能性。

從設計遊戲開始的社會實踐

Vol.124 作者 / 嚴不凡(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專任助理)

「做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意義,但要先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做、為了什麼而做,是更重要的。」設計出一款符合在地文化意涵、具有深度的遊戲很不容易,它奠基在每一次的田野工作中與場域伙伴的互動交流,以及扎實的資料蒐集上。我很珍惜每次出田野的機會,也不時反思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有沒有超譯或誤植,並思考未來如何透過計畫的參與,將這些得來不易的資料妥善又正確地保存、傳承下去。

從想法到實現:在大鳥部落打造獨一無二的遊戲世界(上)

Vol.124 作者 / 郭欣茹、王馨彤、李思穎(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學生、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獎助生)

還記得第一次進到大鳥部落蒐集實境解謎可運用素材的時候,除了集會所、文健站、布工坊以及非常多的圍牆彩繪很有印象之外,其餘似乎都不是這麼好轉換成遊戲。畢竟,遊戲在設計上,講求有趣、刺激、新穎,在整體上講求豐富又耐人尋味,如果我們的遊戲都只單純圍繞著這些遊客自身用眼睛就看得到的東西,那實境解謎又有何存之在必要呢?有時候我們也會思考,作為一名大學生,進到部落設計一款實境遊戲,到底能為在地帶來多少效益呢?

Jalan路——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

Vol.123 作者 / 童靜瑩(屏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對於山區居民來說,這些可及性低的道路,既成為部落保有自身特色的屏障,也是內部獨享共有知識/回憶的管道。另一方面,在觀光旅遊的框架下,機動交通工具進入困難的路徑成為一種更貼近自然的冒險、探險、尋幽指標。有些路徑經過規劃與優化已經成為轉入觀光市場的先鋒,但還有些地方正處於保有宜居部落生活品質的前提下,由居民及在地業者嘗試導入小眾遊客體驗。

回顧老照片,鋪成未來路(下)

Vol.123 作者 / 鄭百騰(屏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任助理)、來義部落文健站

影像寫真紀錄的功能,讓vuvu們能夠直接跨越圖說文字的束縛,透過自己的鮮明記憶和生活經驗,娓娓地說出其中的點點滴滴來還原時代場景,使得一片片宛如從拼圖脫落的影像,得以重新鑲嵌在部落的時間、文化與空間之中,成為族人當前生活的養分、進一步構築未來的基礎,並且讓外界能對這些舊影像有更完整的認識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