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創新.行動中

城市遺忘的角落——合群新城的青銀/銀銀共創行動(中)

Vol.131 作者 / 葉維俐(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左營團隊博士後研究員)

我一直在思考的是:要怎麼讓獨居的長者願意踏出家門參加活動?課程設計怎麼吸引長者持續參與,除了能加強他們與鄰里的關係又能延緩老化?而整體行動規劃必須與計畫主軸「韌性社區」的目標一致?經由調查與討論,我的腦中逐漸形成了【合群人】三部曲的藍圖,希望以漸進式的行動方案擾動社區,將課程內容聚焦於眷村和集合式住宅生活空間與歷史記憶中的「人地關係」、「人際網絡」和「空間再造」等議題。

城市遺忘的角落——合群新城的青銀/銀銀共創行動(上)

Vol.129 作者 / 葉維俐(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左營團隊博士後研究員)

面對眷村改建後的新集合式高樓住宅,以及鄰里關係的破碎、生活機能的急遽變遷時,新環境無法同時滿足他們物理與心理層面的需求,致使居民產生疏離感。因此, 左營團隊嘗試在社區中建立多樣化的合作平台,串聯社區中的異質性群體,提供互不認識或不熟識的居民連結、互動的管道,並探究社群網絡的各種社會關係。

興仁調色、你我他上色:「食創課」的多元「空間」探究與實作(下)

Vol.129 作者 / 陳美靜(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助理教授、前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前草團隊博士後研究員)

社區踏查當日,我們一群人走在前往前鎮第二公有市場的路上。看似尋常化的生活路徑,處處充滿著學生們的生活軌跡,他們可以在某一個道路轉角指出住家的位置,甚至可以詳實的陳述每日上學路上所見。顯然,那一趟前往社區食空間踏查的路徑,滿溢著他們在社區生活的光景與記憶。這亦不外乎是一種深化地方記憶的方法。

興仁調色、你我他上色:「食創課」的多元「空間」探究與實作(上)

Vol.128 作者 / 陳美靜(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助理教授、前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前草團隊博士後研究員)

中山大學與興仁國中合作的「食創課」,期待以「食」為繼(記),藉由個人對在地環境的認識與理解,開發學生們的前草「食空間」經驗與記憶,增進他們對地方的認同,也拓展與在地的各種關係連結。從世代差異化的城市景觀記憶中,逐步建構學生們的「前鎮印象」。

從膳如琉:嘗試為社區婦女賦權的膳食創新培力行動

Vol.127 作者 / 謝佩穎(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專任助理)

某次拜訪居民時,不經意聽到他們想學做麵包,除了麵包易於保存的特性,獵人們要上山打獵時也好攜帶,最重要的是能提供額外的經濟收入。我們因此開始思考,社區婦女若學會製作麵包,就能靠此技能增加收入,同時找到可以發揮專長、屬於自己閃閃發亮的舞台。

我與我們:異同並存的部落報拼圖(下)

Vol.126 作者 / 唐淑惠、劉家銘、曾子郡、金雯雯、李瑞源

身為局外人的我們,其實存有對於原住民想像的框架,總是會與「文化傳承」、「族群認同」綁在一起,不知不覺中,對於新聞的篩選都有某種「政治正確」的準繩。不諱言,這份報紙對外發送時,它也符合了外界對原住民的想像。但是在地人呢?這是他們想要、喜歡看的報紙嗎?這跟他們的生活貼近嗎?

找出行動方案運作成敗的關鍵要素:大學實作者的觀點

Vol.125 作者 / 新作坊

每一次人社實踐計畫季會的議題研討,儘管細瑣與細緻並存,更重要的是累積這些從日常細微處萌生的經驗,讓大學團隊和在地一起想方設法,化不可能為可能,進一步開創新的生活方式或制度。即使失敗,也能從中找出原因,轉化成面向未來,再次整裝前進的動力。

高雄城中城大火後(下):在地安老的照護與依存地景

Vol.125 作者 / 黃紫翎(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舊港團隊 博士後研究員)、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舊港團隊

在探索北鹽埕區「高齡友善社區依存地景」的過程中,許多高齡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挑戰或需求逐一浮現。首先,隨著年紀的增長,許多居民發現自己不再適合自行駕駛摩托車等代步工具,加上公共交通設施相對沒有那麼方便,使得他們的活動範圍大多限於自家附近的公寓空間。其次,朋友的逝去讓他們在建立新的人際關係上感到困難,逐漸降低了社交活動的頻率,也增加了心理壓力。

從想法到實現:在大鳥部落打造獨一無二的遊戲世界(下)

Vol.125 作者 / 郭欣茹、王馨彤、李思穎(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學生、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獎助生)

設計實境解謎是一個複雜而有趣的過程,需要設計者充分發揮創意,同時注重細節和整體結構的協調,以打造一場引人入勝的體驗。這不僅僅是一個設計的過程,更是一次對創造力、邏輯思維以及團隊協作的全方位挑戰。我們很開心能參加這次的實作計畫,透過團隊間持續的討論和合作,還有多次走訪部落與不同人互動的經驗中,才發現身為學生的我們有機會為別人付出時,我們在課堂中所學的事物將不僅僅只是紙上談兵,而是能真正發揮所長,回饋給社會或是在地社區。

我與我們:異同並存的部落報拼圖(中)

Vol.125 作者 / 唐淑惠、劉家銘、曾子郡、金雯雯、李瑞源

沒多久我便參與眉溪報導的第一次團體討論,正式認識伙伴成員,裡面的工作人員都非常親切,每一次的討論雖然大家意見都不盡然相同,但是最終都能找到溝通的方式。每一次的採訪總是讓我感到非常緊張,眼前幾乎每天都可以看見的人,聽著他們過去的故事,彷彿自己身歷其境,每一場活動,除了自己參與以外,還要拍照並且記錄過程,對我來說都是一種歷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