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他山之石

那些超乎想像的在地實踐者:「九州地區的地方創生與社會實踐」 交流經驗

Vol.111 作者 / 陳東升(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主持人)

這些日本的地方實踐者都不是在學術界工作的人,儘管知識體系沒有那麼完整,不過他們分享的內容和經驗,還有從實作經驗萃取出來的核心價值令人佩服。因為這次的經驗,讓我感受到日本地方社會的深度跟厚實的程度超乎我們的想像,這不是一個、二個人而已,而是幾乎所有的受訪者,他都能去闡釋他在做什麼,甚至有幾個人分享時,你站在旁邊聽到眼淚都會掉下來。

為地方帶來「創造力資本」的BEPPU PROJECT

Vol.111 作者 / 郭怡棻(「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網站資料庫維運與推廣計畫專任助理)

前BEPPU PROJECT代表山出淳也說:「藝術家的價值不只是創造作品而已,而是能把既有的價值進行更新,賦予外界新的刺激。藝術家的進駐或移住,也能對於地方上的居民、組織、企業、地方政府,帶來新的刺激,這正是他們的價值之一。」

疫情中的停課不停學:瑞士的孩子在家學什麼?

Vol.91 作者 / 方常均

疫情期間,「親師合一」的角色令許多父母心力交瘁。如何讓學生停課卻不停學?家長需要扮演哪些角色?教師對於教材、教學與評量的內容能做怎樣的彈性調整?學生在家學習的期間,從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到防疫期間的生活態度,都是親子在家共同學習的重要課題。

行人優先!瑞士的交通規範與道路設計(下)

Vol.84 作者 / 蔡黛華(瑞士蘇黎世大學博士級研究員)

為了養成駕駛禮讓行人、謹慎上路的好習慣,瑞士政府祭出罰款與刑責來遏止交通違規。加上定期更新的道路設計規範,以及從小到老的行人安全教育,不僅降低交通事故的發生,也讓愈來愈多的瑞士人捨棄開車,改用走路與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作為日常通勤方式。

龍谷大學見學記Ⅳ:學生與居民共創「龍蝨鄉之米」 守護聚落環境和經濟

Vol.84 作者 / 郭怡棻

龍谷大學與京丹後市三重.森本聚落的合作,展現了「地方創生」未必要砸大錢進行硬體施作,而是能從居民的生活需求著手,連結人與人、人與土地,為原本的飲食文化、農耕產業創造更多附加價值。這樣由內在自發的「里力」,才能源源不絕,維繫世代安居之地。

行人優先!瑞士的交通規範與道路設計(上)

Vol.83 作者 / 蔡黛華(瑞士蘇黎世大學博士級研究員)

「馬路如虎口,行人當心走。」行人路權在世界各國都備受重視,臺灣近期推動的「交通大執法」政策,也特別強調車輛禮讓行人,以建立路口停讓文化為目標。而在瑞士,透過政府與民間的努力,持續修訂交通規則、改善道路設計、推動行人安全教育,不僅養成駕駛禮讓行人的文化,交通事故也顯著降低。瑞士務實創新的實踐經驗,可供臺灣社會借鏡參考。

瑞士現在進行式 —— 保種,生命教育與共生經濟

Vol.82 作者 / 方常均

在全球化商業策略下的大規模栽種,人類面臨了糧食壟斷與物種減少的危機。保種,尤其是原生作物的保存與種植,就是瑞士許多產業繼續生存的重要關鍵。瑞士動植物文史保護基金會(ProSpecieRara)近年來大力推廣原生動植物的保育觀念及行動,呼籲眾人在保種時代中,做一個有種的山國人民,為瑞士留下自豪的天然環境與經濟命脈。

疫情中逆勢崛起的明星——瑞士的有機農業

Vol.79 防疫專號 作者 / 方常均

「如同其他抗疫英雄一般,瑞士農民在這場疫情中一同肩負起國人基本需求的責任。」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了各行各業,卻意外將農民的能見度大大提升;有機農民在土地上辛勤耕種與勞動,生產友善環境的作物,在健康取向的防疫風潮中,一躍成為瑞士人眼中的一顆明星。

龍谷大學見學記Ⅲ:搭建「夢想城鎮創造大學」的京丹後市

Vol.74 作者 / 郭怡棻

這是一所虛擬的大學,每年卻有千餘名的大學生因此獲取訓練得到實際學分;這是一所創造夢想的大學,讓社區居民和大學師生有機會共同逐夢;這也是一所由地方政府自主營運的大學,展現公部門推動地方活化的彈性作法與靈活身段。

龍谷大學見學記Ⅱ:教授當社長 綠能活化淡路島

Vol.72 作者 / 郭怡棻

從大型的太陽能發電設施,到社區型的小水力發電設備,實際走訪龍谷大學與洲本市合作的教學實踐場域,可以觀察到大學和地方協作的角色,除了專業知識提供者,竟然也可以這麼靈活,如同高橋科長所言,建立像PS洲本這樣致力於地區貢獻的企業,可以不受計畫結束、主事者更替的影響,持續提供資金、構想、執行層面的支援,是非常難能可貴,也值得臺灣的大學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