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國立臺東大學

疊與展(pacacurucurudj tu paljazua):深化南迴永續的韌性條件

議題說明

臺東大學團隊以「疊與展(pacacurucurudj tu paljazua):深化南迴永續的韌性條件」為第六期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主題,延續第四期「路與橋」及第五期「流與勢」的經驗與成果,期望透過與南迴場域的共學共作,強化地方韌性(local resilience)、邁向永續;並藉由與排灣族部落的協作與知識共產,探索大學履行社會責任的實踐方法論。

回顧過去六年的經驗與對原住民知識(indigenous knowledge)的反思,東大團隊認為,地方韌性的核心在於社群能依據地方特定脈絡,自主動員,推動以永續為目標的變革行動。對原住民社群而言,這意味著從其主體觀點、認識論或文化主權(cultural sovereignty)來思索自身當前與未來境況,作為自主社群起身為所欲求的人與環境關係、生活福祉與下一代的未來奮鬥。如此自發的變革力量關乎到在地人力資源及其適應能力的培育和實現,也就牽涉到長期歷史脈絡中形成的結構性不平等與脆弱性,如原住民群體普遍面對的經濟、社會、教育、科技等各方面的劣勢處境,可能加深其面對氣候災難與生存環境惡化的脆弱性,故地方韌性之建構必須關注到權力及結構性不平等,而非片面要求在地社群回應永續議題卻忽略其現實困境。此外,在當代全球人群以各種方式相互關連的網絡世界中,難以有單一社群可以在文化、經濟、生態或科技等獨立自足的狀態下追求永續,也應謹慎避免將原住民知識視為靜態之「物」,浪漫化或工具化為一種對於「永續」的美好想像。

第六期主題「疊與展」正反映東大團隊長期實踐的思索與突破。「疊」象徵南迴原鄉內外多重層次的情境與挑戰,也是團隊多年累積的經驗與對場域的理解,一層層揭示地方的多元樣貌,增強在地的適應能力。「展」則代表透過創新行動與在地夥伴合作,突破既有限制,開展自主面對未來的韌性與變革能力;「展」不僅承續文化,更指向創新與開放,讓地方的人力、能力與能量得以被舒展擴充開來,讓傳統文化的變與不變得以被重新檢視或翻轉,讓新的想法、技術與資源得以有效運用以形塑適應。

以「疊與展」為核心意涵,東大團隊重新檢視場域現況與需求,提出新一期四大主題:

  1. 世代交流與共榮:建立跨世代的對話平台,傳承與創新並行。
  2. 環境教育與治理:強化在地生態意識與治理能力。
  3. 產業創新與轉型:推動具文化內涵的在地產業升級。
  4. 數位包容與賦權:增進適合在地的數位工具應用與資訊自主能力。

本期計畫將以多元途徑與創新方法切入南迴原鄉的核心議題,持續深化居民的適應力與協作網絡,同時增強大學的教研韌性,攜手鍛鍊南迴永續的地方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