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國立臺東大學

流(mavalidi)與勢(sivaikan):共創南迴永續的條件

議題說明

國立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簡稱本中心)於大竹高溪流域延續「局內的djalan(路)與局外的tjekeza(橋):南迴區域主體性的共構與創生」計畫,進一步以「流(mavalidi)與勢(sivaikan):共創南迴永續的條件」為主題,探討探討南迴地區永續發展的條件為何?另外,臺東大學能提供的社會創新能量、思維及工具是什麼?如何讓永續的條件和社會創新工作連結起來,而又能同時減免對地方社會的負面衝擊?本團隊一邊做中學,一邊進行跨領域學術討論,並從南迴地區居民的日常生活智慧中學習,以尋找合適當代國際、臺灣及地方社會處境的答案。團隊成員除積極建立共構的可能性及相互信任度,本團隊留意到「創生」需要進一步的投入:乘著當代全球永續發展的大勢,大學可擔當引進社會創新思維及能力的角色,偕同對於未來懷抱不同願景的場域居民,於浮動的空間、社群框架中,搭建多元的橋樑,同時依循當地排灣族認知中「從源頭的水流開始,順勢而流(mavalidi),並擴散開去」的邊界流動態勢(sivaikan),由大學與居民以囊括多元勢力、富有公共性的互動模式,共創永續的條件。本中心將透過PPGIS、走讀工作坊、共同規劃遊戲體驗和深度遊程等行動模式,持續關注文化照護、里山與里海精神、感官經驗,以及災害治理等議題,並立足前期已形塑之基礎(排灣族農事曆、智慧醫療專車預約系統Mobile APP,以及多重感官民族誌探索等積累),與第五期計畫執行過程,逐步描繪:

  1. 科技上的流域:關注人際之間的社會關係,更以流域視角認識人與生態環境的互動關係,思考人與自然如何透過科技尋求永續共存。
  2. 產業上的流通:掌握在地經濟需求與特性,探索符合其生活脈絡的生產模式,思考人與作物作品如何透過產業改善生活。
  3. 文化上的流傳:重視族群文化的獨特價值,協助記錄與轉譯排灣族的記憶、祭儀與技藝,思考人與他人如何透過文化產生連結以及相互照顧。


國立臺東大學 第五期計畫「流與勢」構想示意圖

本期計畫主軸乃是以大竹高溪流域為核心,並以位於該流域上、中游的啦里吧、台坂土坂與大鳥部落為實踐場域,其原因一方面是鑑於上述場域在前一期計畫已歷經三年培力,從計畫初期「認識地方」至後期「服務地方」階段,已然與地方建立信任和合作的基礎,本團隊評估此時正值繼續深耕乃至扎根之刻,持續積累與地方共學共作的實踐成果,三個場域雖各有不同的部落政治模式和地域認同,然其關係緊密、往來頻仍,在日常生活及生態環境上的聚合性極高,而在文化工作層面亦有彼此借鑑(經驗及反思)之趨勢,乃形成具有高度互動、共同性的地方網絡,不論在實踐工作或學術研究,採取地區或生活圈的視角構思及規劃,能夠涵納對於環境、社群和人動態的理解,達到更好的串聯、流通之效。本團隊欲長期經營該地區,最終能為南迴地區的社會實踐工作提供一項典範。在計畫場域大竹高溪流域裡,「勢」涉及三重意涵,並指向本計畫各軸線:

  1. 社會文化上的態勢:辨識排灣文化準則與慣習,與當代民主與照顧理念對話,探索符合地方脈絡的公共性;
  2. 在地知識上的趨勢:傳承地方生活與生態智慧,與當代科學知識對話,發掘在地知識資產與理想生活圖像;
  3. 地理環境上的形勢:掌握南迴環境資訊,與當前治理政策對話,促進在地防查與社會經濟發展。

本計畫團隊成員積極貼近實踐場域大竹高溪流域地方日常,藉與居民互動交織出更契合各種尺度的條件,持續與地方尋覓永續的路。大竹溪是一條位於臺東縣境之重要河川之一,其主幹流長度達23.65公里,大竹高溪流域面積廣泛,涵蓋臺東縣太麻里鄉、金鋒鄉、大武鄉、達仁鄉等行政區域,總流域面積達133.41平方公里。大竹溪主流發源於達仁鄉土坂村大里力山與衣丁山之間標高1753公尺無名山峰西南側,先向南後轉東南東流,於新興附近轉向東北流,經土坂後匯集台坂溪,進入大武鄉境,最終於大溪南側注入太平洋(引自維基百科)。